原创 95后科研工作罗宾对乔巴虚脱CNMO者堵玉林:在微观世界追寻“星辰大海”

潮新闻讯 身着白色隔离服,手拿微量移液器,有时在各种化学试剂和精密仪器间有条不紊忙碌,有时对着一页页满是英文和数字的实验记录圈圈点点……这便是29岁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杭州医学所”)博士后堵玉林的科研日常。

4月30日,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堵玉林从早上7点工作到了天黑。她赶去了高铁站。趁着假期,她打算回一趟湖南老家,陪一陪4岁的儿子。不过,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则意味着,即使在假期,她的科研工作依然要进行:“一大堆实验数据,我得在假期里处理完。”

留一袭乌黑的披肩长发,戴一副轻巧的细框眼镜,长相甜美的堵玉林似乎和人们印象中理工科博士后的形象有些不同。

“通俗来讲,我的工作就是研究T细胞,希望能够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些帮助。”堵玉林向这样解释她的研究课题。

工作中的堵玉林。谢春晖/摄

“大多数时候会失败,但不会放弃”

“或许很多人看不明白我们的研究,但我们很清楚这些研究背后的科学价值。”在堵玉林看来,微观世界里的研究同样是在追寻“星辰大海”。

堵玉林从博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接触T细胞相关的研究课题。“人体的T细胞是对抗肿瘤的重要武器。如何更有效激活T细胞,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借助精密的科学仪器,堵玉林不仅可以看见微米尺度的T细胞,还可以通过分子水平的精确调控,探究T细胞的工作机制,推动未来生物医药的产业升级。

工作中的堵玉林。谢春晖/摄

2023年,堵玉林从湖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杭州钱塘(新)区中国医药港内的中科院杭州医学所继续开展博士后科研,继续她已经探索了6年的T细胞。

堵玉林说,这样一个肉眼都看不见的小小细胞背后,或许隐藏着帮助人类攻克癌症的重要秘密。

科研工作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一名全职科研工作者,堵玉林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

“实验一环扣着一环,有时是顾不上时间的。”堵玉林说,大多数时候实验都是失败的,需要不断总结和反复尝试。

堵玉林很熟悉失败的滋味。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着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她逐渐厘清了影响实验结果的所有因素。

“当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时,我们就会回过头来从实验设计、操作和试剂等各个方面查找原因,有时会找到失败的原因,即便找不到,也会有意外收获。”

堵玉林认为,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实验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每一步更为重要,“只要有一颗探索的心,大多数难题都会找到解决方案。”

未来想为生物医药发展出力

来杭州工作的半年时间里,堵玉林只去过一次西湖。

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寓和实验室“两点一线”间往返。

可她的成就感不小。

来中科院杭州医学所,堵玉林的研究课题有了新的进展:“医学所的生物和医学相交叉的研究环境,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可以让我的研究更加深入。”

“生物医药产业的质变离不开生物医药技术的源头创新。”这是堵玉林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有非常完整的生物医药研发链条,有像堵玉林一样专注科研攻关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推动生物医药新技术转化落地的产业化团队。

在博士后阶段,堵玉林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争取在专业领域中做出更多被同行认可的科研成果。“每一篇学术论文被发表,就意味着相关科研成果被同行认可。而这些科研成果,会推动医药产业化的发展,进而帮助人们对抗疾病。”

在中科院杭州医学所的实验区,堵玉林有一个1平米左右的专属实验台。

实验台上摆满了大小和形状各异的试剂容器和实验装置。

这是她在医学编织梦想的地方。

未来,堵玉林希望能够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为生物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