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女生打开双脚让我诵域协调发展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杨孟禹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从发展观念、协调模式、协调治理等方面深刻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有效利用这些变革的积极影响,全面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转变传统区域协调发展观念。第一,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经典“核心—外围”理论,最重要的主张就是落后区域须通过“跟随”发展才能赶上发达区域,主要体现在:落后区域围绕发达区域构建产业链、落后区域围绕发达区域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污染转移和技术溢出。第二,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中,由于我国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流域差距、省内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由来已久——虽有所缓解,但并未根除。关键的原因在于,落后区域的传统“跟随”观念根深蒂固。它们早已习惯了“对标对表对照”发达区域来发展施策,坚守“别人做过的可以做,别人没做的坚决不能做”的思想,坚守“承接转移”,而非“主动创新”。第三,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已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的他国瞩目,新时代以来,“跟随”发达国家的思想已转变为“引领”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对传统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跟随”“兜底”观念的突破和“引领”发展观念的重塑。

加速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第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其空间布局显然是技术和人才指向的。故而,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差异化的发展,就是“引领”发展观念的体现。如此方能造就更多的产品空间,才更能适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就是推动区域立足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和共享发展。第二,对于有一定技术和人力资本基础的落后区域,抓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契机,积极培育发展面向全国的新赛道,提升某一方面引领全国的未来发展能力。对于普通落后区域,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跳出传统经济发展的牢笼,重塑其区域比较优势,持续发力。对于发达区域,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积极发展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开拓新模式和开辟新赛道,着眼于提升对全球发展的引领力。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区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同比较优势的区域间连接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劳动力、资本、科技和数据要素跨区域配置效率提高,从而增强发达区域的辐射能级,加速落后区域通过比较优势重塑形成某一方面的引领能力的过程,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并提高区域合作的成效。

加快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区域治理。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会让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的落后区域加速衰落。一是由于创新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强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区域格局;二是当前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的人才、技术的区域差距比区域经济差距更大,会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这都需要更强有力的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区域政策进行治理,从政策上有所倾斜以支持落后区域布局新质生产力。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会加剧新一轮区域差距。地方政府一哄而上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如实验平台、创新基地、人才配套等基础设施,引发大规模区域重复建设,并由此可能产生对数据共享、人才引进和合作创新的区域供需不对等。此外,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需要举国体制的保障,而创新区域合作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中央与地方在规划新质生产力发展时,需要做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布局和促进区域合作创新的顶层设计。第三,对区域内部而言,不断优化科技与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布局、优化区域间产业分工、促进不同区域联动互动发展,是对冲新质生产力发展可能加剧区域经济更不均衡问题的关键政策举措。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