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法·视界 | 神子触摸武警贵州总队机动支队:狠抓基础训练 夯实战斗力根基

演练场上,官兵挥戈沙场,攻防对抗鏖战正酣;专修室内,理论研讨、模拟训练如火如荼……为着眼探索科学组训施训方法路子、解决部队基础训练突出矛盾问题,近日,武警贵州总队机动支队大力推进基础训练“专长化任教、集约化组训、模拟化训练、标准化考核”组训法在基层落地生根,为部队提升实战能力打牢基础。

“教学保障资源有限、优秀教学骨干短缺、训练质效不高……”一系列制约基础训练教学质效的问题在推动专长化任教组训方法中得以“破冰”,该支队统筹优质教学力量和资源,采取依托上级、整合本级、挖掘下级、借用外力等方式与地方单位建立教学“外源库”,同时遴选300余名优秀教练员建立“两类三级”教练员人才库,各项领域皆由组训能力最强的官兵担任“首席教练员”,定期组织“教研团队”集中备课试教,着力提高组训施教的专业化水平。

走进营区无人机专修室内,学习训练区、装备展示区、自主研发区等板块分类而设,无人机教练员正依托多媒体设备开展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

“效益是检验组训是否集约高效的重要标准。”该支队领导表示,他们结合现有训练场地和营区闲置地块,持续加大集约整合和优化力度,建设“无人机、搜排爆、轻武器操作、自救互救”等十余个课目训练专修室,并装配具备数据采集、考核评估的系统功能,满足机动、特战、兵种多分队一站式组训。同时突出统筹集约,积极探索“进阶式”“点穴式”及“五定两轮”式组训法,区分受训对象的素质基础、兵龄结构和专业类别展开“普、精、补、强”训练,基础训练更加精细合理,官兵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迈越大。

“救护组,我方出现2名伤员,迅速前出抢救……”演训场上“硝烟”弥漫,一场战场救护“沉浸式”训练正在火热进行。模拟战场环境下,官兵巧妙运用地形地物和敌火力间隙,通过火力掩护、兵力牵制、烟雾迷盲等战术手段完成搜救任务。

“‘实景实感’的沉浸式训练,让官兵从‘磨炼肌肉记忆’到‘激活战场联想’,训练质效得到显著提升。”据该课目的负责人罗健介绍,他们利用模块化、构件式组合器械,构设虚实一体、形象逼真的战场环境,让官兵身临其境练体能、练技能、练心理,同时依托VR、MR等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提高官兵战场感知能力,推动从模拟到实战的无缝衔接。

“下颚未过杠,判定该次成绩无效!”在军事体育标准化考核现场记者看到,一名官兵因身体关联部位动作未经过探测仪感应区,被考评系统判定为不合格。

“打仗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训考就立起什么样的标准。”现场考官何欣宇表示,以往有的动作明明没做到位却还是打了及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基础训练中考评随意、标准不一。为此,他们在推动标准化考核中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区分不同考核内容,设置不同量化标准,进一步规范考核标准和流程,引入智慧军体考评系统、激光模拟交战系统、刺杀考评系统等,实现考核手段由人工粗放式向智能精准化转变。同时,将同一专业多项内容串联起来,紧贴任务需求随机组合考核课目,综合检验训练成效和岗位履职能力,着力解决“单一课目重复考、脱离实际随意考”的问题,真正挥正考核“指挥棒”,立起基础训练的“风向标”。

胜战先胜于练兵,练兵首成于基础。该支队在“专”上想办法,在“组”上下功夫,在“练”上做文章、在“考”上求实效,持续推动基础训练转型升级,全面夯实战斗力建设根基,以练兵成效回答胜战之问。

素材来源 吴哲明 归王彬 陈地杰 杨光宇 陈红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韵

编辑 蒋孟娇

二审 何永利

三审 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