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大食物观”看领袖的家国情怀和战略体育生互吃大j眼光

徐成芳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欣欣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的深深牵挂。无论是早年的知青岁月,还是地方履职期间,再到成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提出了“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直面全球粮食供应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中国粮食供给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自然生态循环规律,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新趋势,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食物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更高层次粮食安全需求作出的战略部署。

“大食物观”的核心内涵在于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不断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丰富扩大食物来源,构建一个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来源多元、结构合理、供应充足、营养健康、绿色安全的食物体系,保障食物可持续供给,确保让中国饭碗更稳更牢地端在人民手中。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完善,是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天下之大、黎元为先“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解决“吃得上”到“吃得饱”的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宁德,经济总量排在福建全省末尾,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走遍闽东9个县,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在充分调研当地的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粮食观”:“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并且强调要“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0多年来,福建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依托自然禀赋、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拓展传统粮食生产边界,优化食物供给结构,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成功践行了“大食物观”,成为其他省区学习借鉴的鲜活样板。

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解决“吃得饱”到“吃得好”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抓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一次次深入基层考察种植、养殖基地,关心百姓“舌尖上的幸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大食物观”的理论内涵。2015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将“大食物观”上升到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之中。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既是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应食物结构变化升级趋势、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必然选择。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食物消费占比平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食物多样化需求,让老百姓的食物更多样、更营养、更健康。

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生物资源拓展,解决“吃得好”到“吃得优”的问题。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应“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食物供给上,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种质资源技术、农业基础设施与装置技术、生产技术创新,拓展和创新食物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运用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不断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加快实现食物供给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食品,筑牢食物安全底线。

从“吃得上”到“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与时俱进拓展和深化食物安全的边界和战略,赋予了“大食物观”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中国粮食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2023年粮食总产量达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加快转型升级,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居民膳食结构逐渐平衡,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基本完成从“吃饱”向“吃好”跃迁。

“大食物观”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大食物观”的成功实践,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其在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有益借鉴,为全球粮食增产作出积极贡献。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