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决好住宅小区停车难、充电乱问题九幺免费版怎么下载安装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 王翠娟

近年来,为减少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各地高度重视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和充电安全整治,推进力度不可谓不大。从各地整治情况来看,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现象较之前有所减少,但效果仍不明显。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比2022年上升17.4%,违规停放与充电引发的安全威胁并未减少。为什么明知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和飞线充电风险隐患极大,居民还是不顾劝阻违规停放与充电呢?

一是电动自行车车多位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从现实情况来看,固然有居民存在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安全意识不到位的原因,但停车难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情况下仍然违规停放不止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平均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并以每年3000万辆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但电动自行车在居民小区内的停放点,主要以自行车棚为主。虽然绝大多数小区都会配建自行车棚,但基本上都是按照自行车停放空间标准来规划和设计的,没有考虑到电动自行车的停放特点。而且,城市居民小区尤其是各类保障房小区和老旧小区,人口密度较大、电动自行车数量多,现有的自行车棚远远不能满足停放需求,居民只能“望棚兴叹”。有的小区积极拓展思路,在地下停车场等新辟空间增设集中停放和充电点,但居民接受度不高,对化解违规停放难题作用有限。

二是充电设施不足与充电价格较乱导致居民体验感不佳。由于续航里程有限,电动自行车充电频次较高,但很多住宅小区没有充电设施或无法提供充足的充电设施。除了充电设施少与需求车辆多之间的矛盾外,充电价格乱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从走访情况来看,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主要有按时间、用电量、功率和次数等收费方式。对于这几种情况,居民接受度最高的是按用电量收费的方式,因为其较为灵活、计算方式简单明了。但此种方式往往同时叠加服务费,这却成了一笔“糊涂账”,不同区域、不同小区甚至同一小区不同品牌充电设施的服务费存在差异,甚至相差好几倍,出现了同一辆车充满电却价格不同的现象,也一下拉高了单次充电价格。而执行其他收费方式的充电设施,单次充电价格要么计算复杂,要么方式简单粗暴,让居民有“吃亏”之感,使用满意度较低。如此一来,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屡禁不止。

停车难、充电乱,看似微小,却是最直接的民生问题。要解决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与充电安全治理,从客观上讲,需要紧紧抓住居民小区这一“难”和“乱”的痛点,着力做好疏导工作。

让电动自行车不再“进楼入户”,就需要让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有地方可停。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空间上做文章。对新建小区,应制定并完善配套车棚的建设标准,变“软”指导为“硬”要求,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考虑进去。对现有小区,需要加强自行车棚的管理力度,提高使用率,将堆放在其中的杂物坚决清理出去,使其回归非机动车停放点属性,降低安全风险。对长期停放的“僵尸车”,可以采取以物置物方式,引导居民及时处理闲置车辆,并建立定期清理机制,合理设置认领时间。有条件重新规划的,可充分征求业主意见,在全体业主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扩建或增建,合理增大现有空间,解决好车多位少的困境。同时,严格落实消防要求,可视具体情况安装消防烟感系统和喷淋设施。

治理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现象,需要配建并维护好充电设施,规范充电费用标准。首先,很多地方均已认识到配建充电设施的重要性,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工作。对那些无法增设充电设施的住宅小区,可由街道等相关部门协调,在小区外合适地方建设,并做好日常维护与管理,加强风险防范。也可与周边临近单位沟通协调,解决夜间停放和充电问题。其次,在规范充电价格方面,一方面应推进执行居民用电价格,对充电服务费收取标准做出明确规范;对采取其他收费方式的充电设施,要督促运营企业公开各项收费标准和服务细则,做到明码标价、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也应正视企业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给予一定补贴和政策优惠,并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引入价格合理、服务优质的企业,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提高服务满意度。

同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高电动自行车整治效果,必须加强主观教育和引导。需持续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账号、居民小区与其他管理单位宣传栏等加大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安全风险的宣传教育,在业主微信群定期发布有关典型案例的通报,坚决克服消费者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