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 薇 通讯员 朱群芬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能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深感荣幸。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更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凝聚着公司多年的培养和同事们一路的支持……”4月30日,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聚酯中心主任、工程师梁松华说起刚刚获得的这份国家级荣誉,难掩兴奋与激动之情。

30载春秋,梁松华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就在新凤鸣,多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与公司休戚与共、一并成长。

经历了一次次技术更新、设备更新,以及从传统工厂到5G工厂的迭代升级,梁松华在生产一线砺匠人之心、行创新之事,一步步成长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工匠领衔人。

一秒波动可能损失几百万元,容不得一分一毫的闪失

一秒钟能发生什么?人可以进行一次呼吸、闭一下眼、打一个哈欠。而在梁松华的世界里,机器一秒的波动,企业或将损失几百万元;一秒的跳停,企业可能损失上千万元。

“我们的工作属于前道,这一道出了问题会影响后面的每一道工序,容不得一分一毫的闪失。”正是心中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每天早上7点,还未到上班时间,梁松华就早早来到企业,在工厂车间,巡查每一台机器是否正常运转;在中央集控室,详细揣摩每一个工艺参数状态,思索提升优化方向,梁松华常常一盯就是几小时,分析每一次微小的数据变化跳动。

“工艺参数非常细微的波动,每一次都有讲究。”梁松华说,极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进展,进而影响产品内在质量指标,技术人员要通过逻辑规律分析,查寻波动根源及症结所在,进而予以改进提升。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设备经济运行状态,比如在哪个节点或工况下设备的效能使用率更高,做好数据统计,方便下一次优化提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车间精心打磨,现在的梁松华闭着眼睛都知道哪里是阀门,哪里是开关。

千锤百炼成一器。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工程师,梁松华的经历非常励志。

1993年,未满20岁的梁松华走进当时的凤鸣化纤厂,也就是新凤鸣的前身,农家出身的他朴实肯干,从保钳工、工艺员做起,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建设,凭借一股子钻劲,在一线工作岗位上敬业务实,脚踏实地地成长,很快从一名普通技术工成长为车间的生产骨干。

2004年,企业计划打造聚酯车间,这在当时是一项突破性的尝试,彼时企业并没有这方面的熟练工,于是梁松华主动站了出来。聚酯工艺是熔体直纺的前道工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复杂、精准的化学反应,产生出可拉丝的高黏度液态流体材料。对于一名农家娃来说,这份工作超出了认知范围,从理论开始学,打开书本,满眼的化学方程式,让他不知所措。

梁松华的处理方法是:没有经验,就到处奔波,奔赴各个“前辈”企业,去当小学生,一点一点把别人的长处学过来;没有范本,就自己一步一摸索,在操作、学习中寻求提升。梁松华享受克服难题的幸福感,并在一次次建立信心的过程中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每个月做不下200次试验,只为毫厘之间的优化

在梁松华的办公桌上,叠放着很多笔记本,大大小小,各色各样,有近30本。他说这是“宝典”,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时,他都会翻翻这些本子。

随手翻开一页,泛黄的纸张,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参数。“这是2012年的笔记,上面记录着当天检修所有的步骤、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梁松华说,“机器也许会更新迭代,但里面记录的技术方法是相通的,常翻开看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梁松华在创新的路上一直探索着如何把技术做到极致。聚酯工艺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和各类生产质量指标稳定,“我们的研究在旁人看起来很细微,大概就是毫厘之间的调整,但是对于整条生产线来说帮助是巨大的。”

为了这个“毫厘”,梁松华和团队每个月要做不下200次的试验,每当机器检查调试期间,他都要通宵观察,连续几天几夜集中注意力关注数据变化,通过一遍遍试验,减少错误的发生,让机器的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回忆起当时没日没夜盯着机器转,梁松华感慨万千:曾经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很多的难关险阻,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循环EG精馏改造过程中出现了紧急情况,一台重要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但现场始终查找不到原因。

越晚查到症结,给公司带来的影响越大,此时必须要与时间赛跑。技术人员半夜给梁松华打去了电话,“我知道这个点的电话意味着情况很严重,不能有一点耽搁。”梁松华从床上弹跳起来,拿起衣服就往外跑,当晚,他带着团队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逐个排查,熬了一个通宵,经历了一次次试错,总算找到了异常点位,排除了故障。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梁松华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聚合项目改造,获得了2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不仅稳定了聚酯装置的生产,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我们研发的喷淋管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不仅实现了喷嘴在线清洗的稳定性,而且在装置运行成本方面也拥有巨大优势,很快就在新凤鸣集团各套在线运行装置上配装,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得到行业内其他同行的广泛借鉴。

在余热利用方面,他发明的EG加热装置、酯化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等,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最直观的是,每吨产品耗煤量直接下降了30公斤,同比吨用煤下降达30%以上,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这样的改进创新不胜枚举,梁松华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些专利已为新凤鸣集团累计节约成本达上亿元。

在教学上总是毫无保留,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园丁”

30多年来,梁松华带过不少徒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本领传授给他们。在师傅的悉心帮教下,徒弟们很快进入角色,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积极服务企业生产。

梁松华深知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要能吃苦,更要能动脑。于是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人培养体系,通过编写专业书籍、不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组织操作竞赛等一整套流程,以点带面,持之以恒,致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为公司人才梯队建设贡献力量。几年来,公司聚酯专业的技术骨干和科研人员比例不断升高。

“梁主任培训耐心且细致,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工艺流程及原理,让我们感觉受益匪浅。”新入职的员工倪冬冬说,梁松华的授课内容都是基于他多年工作经验的“干货”,在教学上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园丁”。

何谓“工匠精神”?在梁松华看来,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要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打磨、改进工艺,确保每个产品质量过硬,甚至成为同类产品的佼佼者。“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梁松华就是用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

【人物名片】

梁松华

现任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聚酯中心主任一职。从业30年来,他坚持稳扎稳打,一心扑在聚酯岗位上,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较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他工作勤勉负责、踏实肯干、积极创新,在聚酯生产中提出的新思路和实施的新改革,对聚合装置顺利投产及快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后续项目上推广应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嘉兴工匠”“嘉兴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

首发_男女一抽一插动态图_梳理事件全貌

原创 男女一抽一插动态图梁松华:较劲毫厘,30年打磨“一根丝”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 薇 通讯员 朱群芬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能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深感荣幸。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更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凝聚着公司多年的培养和同事们一路的支持……”4月30日,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聚酯中心主任、工程师梁松华说起刚刚获得的这份国家级荣誉,难掩兴奋与激动之情。

30载春秋,梁松华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就在新凤鸣,多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与公司休戚与共、一并成长。

经历了一次次技术更新、设备更新,以及从传统工厂到5G工厂的迭代升级,梁松华在生产一线砺匠人之心、行创新之事,一步步成长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工匠领衔人。

一秒波动可能损失几百万元,容不得一分一毫的闪失

一秒钟能发生什么?人可以进行一次呼吸、闭一下眼、打一个哈欠。而在梁松华的世界里,机器一秒的波动,企业或将损失几百万元;一秒的跳停,企业可能损失上千万元。

“我们的工作属于前道,这一道出了问题会影响后面的每一道工序,容不得一分一毫的闪失。”正是心中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每天早上7点,还未到上班时间,梁松华就早早来到企业,在工厂车间,巡查每一台机器是否正常运转;在中央集控室,详细揣摩每一个工艺参数状态,思索提升优化方向,梁松华常常一盯就是几小时,分析每一次微小的数据变化跳动。

“工艺参数非常细微的波动,每一次都有讲究。”梁松华说,极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进展,进而影响产品内在质量指标,技术人员要通过逻辑规律分析,查寻波动根源及症结所在,进而予以改进提升。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设备经济运行状态,比如在哪个节点或工况下设备的效能使用率更高,做好数据统计,方便下一次优化提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车间精心打磨,现在的梁松华闭着眼睛都知道哪里是阀门,哪里是开关。

千锤百炼成一器。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工程师,梁松华的经历非常励志。

1993年,未满20岁的梁松华走进当时的凤鸣化纤厂,也就是新凤鸣的前身,农家出身的他朴实肯干,从保钳工、工艺员做起,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建设,凭借一股子钻劲,在一线工作岗位上敬业务实,脚踏实地地成长,很快从一名普通技术工成长为车间的生产骨干。

2004年,企业计划打造聚酯车间,这在当时是一项突破性的尝试,彼时企业并没有这方面的熟练工,于是梁松华主动站了出来。聚酯工艺是熔体直纺的前道工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复杂、精准的化学反应,产生出可拉丝的高黏度液态流体材料。对于一名农家娃来说,这份工作超出了认知范围,从理论开始学,打开书本,满眼的化学方程式,让他不知所措。

梁松华的处理方法是:没有经验,就到处奔波,奔赴各个“前辈”企业,去当小学生,一点一点把别人的长处学过来;没有范本,就自己一步一摸索,在操作、学习中寻求提升。梁松华享受克服难题的幸福感,并在一次次建立信心的过程中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每个月做不下200次试验,只为毫厘之间的优化

在梁松华的办公桌上,叠放着很多笔记本,大大小小,各色各样,有近30本。他说这是“宝典”,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时,他都会翻翻这些本子。

随手翻开一页,泛黄的纸张,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参数。“这是2012年的笔记,上面记录着当天检修所有的步骤、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梁松华说,“机器也许会更新迭代,但里面记录的技术方法是相通的,常翻开看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梁松华在创新的路上一直探索着如何把技术做到极致。聚酯工艺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设备长周期稳定运行和各类生产质量指标稳定,“我们的研究在旁人看起来很细微,大概就是毫厘之间的调整,但是对于整条生产线来说帮助是巨大的。”

为了这个“毫厘”,梁松华和团队每个月要做不下200次的试验,每当机器检查调试期间,他都要通宵观察,连续几天几夜集中注意力关注数据变化,通过一遍遍试验,减少错误的发生,让机器的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回忆起当时没日没夜盯着机器转,梁松华感慨万千:曾经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很多的难关险阻,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循环EG精馏改造过程中出现了紧急情况,一台重要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但现场始终查找不到原因。

越晚查到症结,给公司带来的影响越大,此时必须要与时间赛跑。技术人员半夜给梁松华打去了电话,“我知道这个点的电话意味着情况很严重,不能有一点耽搁。”梁松华从床上弹跳起来,拿起衣服就往外跑,当晚,他带着团队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逐个排查,熬了一个通宵,经历了一次次试错,总算找到了异常点位,排除了故障。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梁松华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聚合项目改造,获得了2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不仅稳定了聚酯装置的生产,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我们研发的喷淋管比头发丝还要细很多!”不仅实现了喷嘴在线清洗的稳定性,而且在装置运行成本方面也拥有巨大优势,很快就在新凤鸣集团各套在线运行装置上配装,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得到行业内其他同行的广泛借鉴。

在余热利用方面,他发明的EG加热装置、酯化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等,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最直观的是,每吨产品耗煤量直接下降了30公斤,同比吨用煤下降达30%以上,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这样的改进创新不胜枚举,梁松华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些专利已为新凤鸣集团累计节约成本达上亿元。

在教学上总是毫无保留,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园丁”

30多年来,梁松华带过不少徒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本领传授给他们。在师傅的悉心帮教下,徒弟们很快进入角色,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积极服务企业生产。

梁松华深知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要能吃苦,更要能动脑。于是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人培养体系,通过编写专业书籍、不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组织操作竞赛等一整套流程,以点带面,持之以恒,致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为公司人才梯队建设贡献力量。几年来,公司聚酯专业的技术骨干和科研人员比例不断升高。

“梁主任培训耐心且细致,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复杂的工艺流程及原理,让我们感觉受益匪浅。”新入职的员工倪冬冬说,梁松华的授课内容都是基于他多年工作经验的“干货”,在教学上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宝贵经验传授给大家,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园丁”。

何谓“工匠精神”?在梁松华看来,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要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打磨、改进工艺,确保每个产品质量过硬,甚至成为同类产品的佼佼者。“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梁松华就是用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

【人物名片】

梁松华

现任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聚酯中心主任一职。从业30年来,他坚持稳扎稳打,一心扑在聚酯岗位上,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较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他工作勤勉负责、踏实肯干、积极创新,在聚酯生产中提出的新思路和实施的新改革,对聚合装置顺利投产及快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后续项目上推广应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获得了“嘉兴工匠”“嘉兴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