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农民一区二区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

□郁琪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054万人次。让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收藏保护文物,是博物馆赓续千年文脉的崇高使命。博物馆经历了从私有到开放,从盈利到公益的发展历程,但保存、收藏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这项最基础的职能从未改变。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综艺节目走红,吸引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创新策展、研发文创等方式,让博物馆“活起来”。用数字化手段“搬运”文物,突破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借助前沿技术,云端“穿越”千年,重生珍贵文物;挑选角色、换上服装,在博物馆里体验沉浸式互动……博物馆和观众的“双向奔赴”,正在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

开展科普教育,是博物馆架起古今桥梁的重要职能。博物馆是文化与知识的宝库,在推动社会发展、传播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是生动的、直观的,更是深入的、持久的。踏入一座博物馆,可以亲手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厚重,也可以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科学的奥秘,培养批判性思维。不仅如此,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博物馆成为了大众教育的重要阵地,也让越来越多的优秀资源走进大众的视野,走进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赋能社会创新和时代变革。

潜心科学研究,是博物馆健康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博物馆的藏品是最真实的文化资源,是见证历史的信息载体,研究、挖掘藏品的历史信息,诠释藏品的潜在价值,才能开拓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广大学者要潜心于博物馆文物的研究工作,综合运用基于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努力平衡好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抽象化特征与普通博物馆观众认知的具体性、体验性之间的关系,把研究成果转换成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传播形式回馈于社会。

展望未来,博物馆应秉持“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宗旨,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