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是志愿者,更是传承人 我叫“六杨超越ai智能造梦在线朝青”

“小青莲”正在给观众讲解 南京市博物总馆供图

青瓷莲花尊 资料图片

李舒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吴宪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杨春梅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艺璇

“行动源于爱,我叫‘六朝青’。”以发自肺腑的热爱投身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用细水长流的奉献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在六朝博物馆内,社会志愿者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是“有看头”的南京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行动源于爱,我叫‘六朝青’。”以发自肺腑的热爱投身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用细水长流的奉献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在六朝博物馆内,社会志愿者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是“有看头”的南京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声、台、形、表”落落大方

京剧演员变身讲解达人

“当你逛博物馆时,来到一个独立的展厅,发现这个独立的展厅里又只放了一件独立的文物,那么十有八九,这件文物就是这个馆的‘镇馆之宝’。现在,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六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青瓷莲花尊!”昨天下午3点,六朝博物馆展厅,志愿者李舒正在为观众讲解青瓷莲花尊背后的故事。

“要知道,这件青瓷的体积算是非常大的,体积越大,越容易变形开裂,这说明它的制作工艺很了不起。”被观众围成一圈的李舒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他时不时地用手势示意大家看向文物不同角度,讲至重点之处,他还会提高嗓音,“文物下面的莲花纹,自上而下的叫俯莲,自下而上的则叫仰莲。”

“声、台、形、表”落落大方,讲解风格掌控全场。今年是李舒兼任“六朝青”的第7年,他是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演出团副团长,京剧演员的功底,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志愿者打下基础。2018年夏天,李舒加入六朝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我们单位离六朝博物馆就1公里远,我平常只要有空,上午排练,下午就来讲解。”李舒说。

“老早就听说过社工、护工这类的志愿者工作,但我一直都没有接触,直至2018年,看到六朝博物馆在招募志愿者,我就立即报名来尝试下。”谈及加入志愿团队的初衷,李舒笑着说,“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南京的历史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尤其是当大家回馈我掌声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

李舒说,日常,“六朝青”们不仅在馆内进行讲解,在博物馆的组织下,大家还会进社区、进校园,为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讲解、科普,这也让他觉得很有意义。

“京剧里有一句话叫‘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讲的都是历史的故事。”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李舒原本就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馆方定期组织的志愿者培训,直接让我的历史知识储备上了一个台阶。每年教授们带着我们去采风、学习,就比如,在栖霞、在句容,南京周边的很多地区都散落有六朝的石刻,大家跟随着教授的脚步,去了解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石刻,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六朝青’是一个特别有爱的团队。”李舒说,在六朝博物馆志愿者的队伍中,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因缘而聚,志趣相投,大家都相处得特别愉快。空闲之余,除了馆里的活动,不少志愿者还会相约着一起走一走颐和路、古城墙,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不出意外,我退休之后,还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六朝青’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李舒说。

自备设备

玩转后期,摄影他是专业的

身上挎着一台专业的相机,在游客斜后方站定,找准机位,端起相机,“咔嚓——”定格,一张人像成片就干净利落地诞生了——摄影师是69岁的志愿者吴宪扬,自从退休后加入“六朝青”志愿服务团队,在博物馆的拍摄就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退休以前,吴宪扬就职于江苏省委党校的信息管理处,“摄影算是我本职工作的基础技能,不仅如此,从拍摄,到后期修图,再到视频的剪辑,我样样都行。”吴宪扬自信地说。为了把志愿服务做得更好,他还专程为博物馆的日常拍摄购置了一个定焦镜头。

一场活动100多张照片,拍摄完成后,吴宪扬就会用当下流行的MIX、美图秀秀等修图软件制作后期。吴宪扬说,因为手机传片的速度比较快,他一般常用手机来修。通常,修五六十张照片至少要花费2—3个小时,但他总是乐此不疲。

“退休后,我一周要来志愿服务3—4次。”吴宪扬说,退休后他想增加社会交往,于是就从为社会服务的角度寻找机会。“能通过‘六朝青’的岗位来为社会、为文博事业服务,既充分发挥了我原来的特长,又让生活变得充实了,我特别开心。”

除了对游客参观、志愿者讲解服务的日常拍摄,在博物馆平时举行的各色活动中,也总能看见吴宪扬的身影。一场活动2小时起,从博物馆1至3楼全程跟拍,对于年近七十的吴宪扬而言,是不小的“体力活”,但他却总能优秀地完成任务。

“我的肺曾切除过三分之一,胃也曾切除过四分之三,但现在都恢复得非常好。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都很开心,精神状态也很棒。”吴宪扬笑着说。

2023年全年,吴宪扬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500多小时,全馆第一,今年截至目前,吴宪扬的志愿服务时长也依然在志愿者中名列前茅。

“虽然我在平常生活中也常拍摄,但博物馆的拍摄又另有一些窍门。”现下,吴宪扬在六朝博物馆从事拍摄的志愿工作已有4年之久,谈及拍摄,他经验满满,“博物馆摄影属于纪实类摄影,光线较暗,很多时候还需要抓拍——人物是动的,场景也是动的。其次,拍摄时应注意抓取人物的神态,要将人物和文物同时‘框’起来,才能体现拍摄的主题。背景的选取也应注意干净、不杂乱。”为了精进自己的摄影水平,吴宪扬说,空闲时间,他还会参加不少摄影俱乐部的活动,听一些摄影讲座来为自己“充电”。

从不善言辞到侃侃而谈

一个笔记本见证她的蝶变

“大家请看面前这个鸡首壶,鸡首作为一个吉祥物被放置在壶身上,有的朋友也许会问,这么多动物为何要选鸡?这是因为,在古代,鸡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象征含义,在《韩诗外传》中,鸡就曾被誉为‘五德之禽’……”在文物青瓷鸡首壶的展台前,杨春梅正面带笑意,用温柔的声音与围在身边的孩子们互动,侃侃而谈历史典故。

几年以前,她还是一个当着众人的面发言都会感到紧张、不善言辞的人。“我退休前是大型国企的高级工程师,日常工作就是画图,很不擅长语言表达,最开始的时候,每次讲解我都特别紧张。”杨春梅说。2018年,她刚刚加入“六朝青”的时候,只要第二天有讲解任务,前一天晚上她都一定要在家把讲解词反复背诵熟练,以保证第二天在现场不紧张、不卡壳。

杨春梅有一个跟随了她6年之久的“宝藏”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上,每一行笔记都是用铅笔书写下来的。小册子的页角微微卷起,翻一翻,看得见许多橡皮修改过的痕迹。“这是我2018年刚开始讲解时准备的本子,之所以用铅笔写,是因为我会一直不断补充,这个本子前后写过3遍。”

“第一遍,是2018年那会儿,我刚做志愿者还没有讲解稿,我当时将文物的语音导览记下来,第一次形成了自己的讲解稿。第二遍,是后来当我梳理好了历史脉络,阅读了更多史料后,我将自己了解到的更多相关故事补充进去了。第三遍,是我在语序和用词上进行调整,将历史以自己的语言陈述出来,让它们符合我说话的语言习惯,希望以更顺畅、自然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六朝时期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我始终认为,只有自己真正透彻地‘懂’了,再讲给大家听,才能令人信服。”杨春梅说,因此,近6年来,她始终有针对性地阅读六朝相关的历史典籍,关注六朝人物的历史评价,一遍遍地扩展对六朝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讲解上,我更关注历史文物出现的朝代,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将文物背后更多的历史故事讲给大家听。”

“2018年刚加入‘六朝青’的时候,我当时工作还很忙,一个月只有4天的休息日,但我也一定会抽1天来博物馆做志愿者。”杨春梅说,这些年来,自己与“六朝青”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一同成长,她是真正从一名“讲解小白”蝶变而来的。“虽然我付出了许多,但更多的是收获。现在,我对于整个六朝历史的脉络已经非常明晰,讲解之前不再需要反复串词,也从不怯场了。”她说。

不仅如此,现在,杨春梅还加入到六朝博物馆的“小青莲”培养计划中来。“大手拉小手——六朝青‘小青莲’培养计划”是由六朝博物馆于2020年推出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项目面对全市10-17周岁的青少年,由“六朝青”志愿服务社志愿者担任导师组队指导培训,经过严格面试、全程培训,让“小青莲”们走进六朝博物馆展厅,履行为期一年的六朝文物守护职责,为观众们讲述博物馆文物背后精彩的故事,同时也是传承、赓续家乡的千年文脉。

据了解,六朝博物馆“六朝青”志愿服务社成立于2014年,目前馆内共注册社会志愿者93名,他们主要为观众提供讲解导览、咨询引导、社会教育等志愿服务。当下,馆内结合节日、节气开展的“岁时有约”和面向成年人开展的“文心书房”等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均由社会志愿者担当主力。

此外,自2015年起,由六朝博物馆组织开展的“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项目,亦均由社会志愿者担任主讲人,在社区开展六朝主题讲座,开设六朝知识文化展览,将《“落英缤纷话六朝”——博物馆进校园系列课程》带到小学课堂之上,使社区百姓、学校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感悟家国情怀,打通文化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一项目还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