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奔头,在啊啊啊啊打扑克视频乡间

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记者 梁晓冬

印象中,潴龙河北岸安国和博野接壤的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平缓,有的村前几年才正式脱贫。农历年后,记者几次小住,相看大地生机,体味人间烟火,意会多多。

农历正月十四那天有太阳,村外依旧白雪皑皑。转日阴冷,雪面凹出密密麻麻的“小鱼眼”,麦苗儿探头探脑。第三天有风、还冷,哎呀——一大早,漫地的雪被一把扯尽,满眼春。

地气升腾了。半晌午,地里上人了,麦地看苗情、白地里攥把土。

记者住在安国米庄村亲戚王礼良家,隔三差五跟着下地。他老两口快七十了,俩儿子都成了城里人,地里指不上。清明过后,四亩药材地有点板结。大哥站在地头,电话招来一台轮胎比人高半头的拖拉机,松翻一遍,花钱省劲。地西邻那两口子还年轻,推着一台微耕机,地块不小,看着也不费劲。

地东邻正浇返青水。王义辉四十多岁,壮汉,光着脚、高挽裤腿,趟着泥水改畦口。记者摸着井口水,冰凉,劝他穿雨靴,他说穿那个不好干活,“我这六亩麦子,收一季儿全家吃好几年。”

地头停着一串小电车、电动三轮、小面包车。傍晚回家,畦背、地头上微苦的曲菜、嫩绿的荠菜、顶黄花的蒲公英……被妇女们顺手带回家,拌凉菜、包包子,尝鲜。下脚料喂鸡。

一路之隔是博野淮南村的地,老高正在发呆:地块小,机械用不上,又不愿打药,草前头耪后头长。他也种了药材,“去年气温低,播种浅,闹不好还买了陈种子,开春没怎么出苗。”聊了会儿酸甜苦辣,又说到孩子,“一个在保定上班,一个在天津的大学里搞研究,研究什么我也不懂。”说这话,他嘴角上翘。

不远处,王强的十几亩地又重新翻耕,“种的白芷没出苗,改种黄芩。”主人语气坦然,他是多年的种地大户。

这些年,不再经常强调农民土地生产经营自主权,因为农民切切实实掌握了这个权,也有了自主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本家嫂子说:村里转包地的不少,转出去就“大撒把”;可不少承包户真不心疼地。

农村集市更像露天、流动综合超市。周边三五里,天天有集可逛,农忙也不休市。东巷村是个小集市,一买一卖多是半熟脸的老乡亲,讨价还价净是玩笑话。一个老头儿两手拎满“小东小西”,还“无奈”道“一出来就花钱”。

不同于腊月里的年货集,现在秧苗、籽种是大宗。几个老人围着茄子、辣椒、西红柿、架豆……还有西瓜秧“挑肥拣瘦”,“院里种西瓜,自家吃!”刚在集上吃了炸馃子、老豆腐,正有精神。

出了正月,门前破开了一段路,是连接两县的主路,说是要分段加宽铺水泥,全线贯通后一刬罩油面。

多年前,跟着交通部门采访“村村通”,当时觉得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遥不可及。那时的政策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当地农民是修路的主体。实际上,随着国家连年持续加大专项投入,近年的新路,百姓基本上是坐享其成。现在,从城到乡、到村、到地头,柏油路、水泥路无缝衔接,且还是“并联”。

路路通,潜移默化影响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小村也有制式校车,按时按点接送孩子到大村上幼儿园、小学,给大人松了绑。谷雨那天是周末,记者在城乡公交车上听几个妇女言语,“去城里上班了”——看顾孙辈人,“半月回来一次,看眼老头,拾掇下家。老了老了,还两地分居了。”满嘴牢骚,一脸幸福。

村里的年轻人?许多没过正月十五就走了,这两年活儿不好找。王玺是本家的侄子,有焊工技术,媳妇开饭馆,年前翻盖了房。过了年没几天,刚满二十的儿子就“闹事”:去拉萨,干装饰工程。爹娘好说歹说不行,小对象出面也拦不住。前日给家打电话:都好!

好男儿勇闯四方,先别说儿女情长。点个赞!

没脚踝的麦苗吃足了肥、痛饮了返青水,半个月就过了膝盖。掠过麦梢的不光是家雀,花里胡哨的鸟儿也来了不少。这些馋嘴客!村子里老是飘着槐花香,四顾没见槐树,唉,这就是老家的味道。

农事间歇,周边办喜事的多起来。受邀参加前邻马贵勋儿子的婚礼,开了眼:流动餐车供酒席;专业婚庆公司加持——院外彩虹门、囍灯廊,院里搭喜棚、架T型台,背景墙是大幅吉祥话——吾家有喜,外加“花体英文”祝福词。新郎官的爷爷说,过去都赶到腊月办喜事,那是一年地里苦三季儿,难得冬闲、难得手里宽绰“一就两事”,现在常年都有好日子。

“五一”长假,回来了不少小青年,衣着鲜亮,欢声笑语——刚进家的大哥哥就教蹒跚学步的小人儿说“长城……炮”。莫道春将尽,来年倍还人。

麦子,是农人的心苗。天旱盼雨,有小雨盼透雨,怕大风怕雹子,有个风吹草动,就得地里转转。

风调雨顺是老天爷的事。国泰民安是国运、国策、国力和民心的交融。在农村这些日子,点点滴滴中,记者感触最生动的关键词是自强、乐观和坚韧。

奔头是什么?万物一步一步,向远方、往高处走。看着谷雨“麦怀胎”、立夏“麦呲牙”,盼望小满“麦顶口”,等待“芒种三天见麦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