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金融“阳光雨露”洒91prony视频向千企万户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让金融“阳光雨露”洒向千企万户

——聊城市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十年间

■ 本报记者 胡欣

本报通讯员 王晓

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贷款需求,不断创新银行授信、贷款环节;一大批“金融特派员”“金融管家”活跃在企业一线、田间地头……截至2023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1.56亿元,10年间翻了4倍多,千千万万经营主体喜获普惠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聊城银行业保险业扎根水城大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度、满意度,护航小微企业“踏浪前行”,让普惠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2023年,聊城市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普惠金融各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指标考核居全省第一,有力地支持了聊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坚守为民初心、加快转型步伐的十年

初夏时节,鲁西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当前正是储备粮食的有利时机,有了农行这7000万元贷款资金,公司不仅可以加大原料储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够帮助当地粮食经销商解决库存承压的问题。”近日,莘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融资部经理吴震说。今年以来,农行莘县支行已累计为辖区56家企业投放实体经济贷款逾1.5亿元。

支小扶微、服务实体,是普惠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如何以金融力量助力聊城更出彩?十年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聊城监管分局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逐年印发普惠金融指导意见和工作要点,构建普惠领域重点指标“月监测、季通报、年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敢做、愿做、能做、会做”长效机制,发展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持续完善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银行机构38家、保险公司57家,网点乡镇覆盖率和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大中型银行均设立普惠金融专业部门,持续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地方法人银行利用人缘、地缘优势,深耕当地小微企业、“三农”客户;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等其他各类机构,不断扩大支农支小业务规模,坚守定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用好考核指挥棒。坚持“普惠优先”,引导银行机构对普惠重点领域贷款实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专项激励费用补贴等措施,单列信贷计划,配足专项信贷额度,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推动银行机构普惠金融类考核指标权重提升至10%以上,不断完善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政策,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相关人员责任,激发基层机构和人员“敢贷愿贷”的干劲,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积极转变。

这是创新服务模式、激活发展动能的十年

“科技成果转化贷”打通小微科创企业融资痛点,“极速贷”实现秒借秒还,“政采贷”让采购合同“自带”融资功能……一个个“小场景”中,普惠金融释放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大能量”。

十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聊城监管分局抓住聊城转型跨越窗口期,在重点项目建设、制造业强市、绿色低碳转型、小微企业、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丰富金融供给上求突破,不断探索普惠金融发展的“聊城路径”,全力解决高质量发展的资金保障问题。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先后开展“企业金融顾问”“百行进万企”“金融服务进万企”“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普惠金融推进月”“普惠金融县乡专项行动”等活动,联动开展政金企合作对接、金融辅导、金融干部挂职等工作,通过主办银行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走访对接全市数万户企业,变“开门迎客”为“主动上门”,构建常态化长效化金企对接机制,推动政策、产品和服务直达市场主体。

搭建助企惠企桥梁。聚焦“开头难”“首贷难”,联合人民银行等部门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首贷”培植等行动,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对接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但尚未获得贷款的民营小微企业,2023年新增小型企业、微型企业首贷户数5835户。聚焦“担保难”“融资难”,联合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深化银担合作,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风险补偿与分担政策,帮助企业增信分险。(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