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法治时报

②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今年4月,崔东博走上了北京公安“杰出青年卫士”评选活动的舞台。台上高手如云,优秀的战友来自各警种:警务直升机修理师、无人机操控师、身怀绝技的特警、神秘莫测的网警……这一次,崔东博的心里没有打鼓。这份自信何来,他说,“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派出所民警,找我报案的也都是普通老百姓,但很多老百姓一辈子就报一次案,我日常要解决的并不是不足为道的小事。”

崔东博,31岁,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天桥派出所警务队副队长。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庞,颇高的“颜值”,8年里,这名小伙儿“沉浸式”成长在老北京胡同社区里,从被大爷大妈“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到“小伙子你真棒”“你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崔东博走过了长长的路。

刚到天桥派出所,崔东博人生地不熟。这里好多胡同,大爷大妈们说话聊天带着老北京的“范儿”,天生腼腆的他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下社区走访或者调解纠纷时,崔东博的“法言法语”屡遭碰壁,老北京居民压根儿不听他的,想打听个缘由始末都难。

刚开始,崔东博以为是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够,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咬牙通过了司法考试。随着跟居民接触得越来越多,他发现他们之间相隔的似乎不是那一纸证书。

“师父告诉我,天桥地区老住户多,他们不需要我念法条,更需要的是对我的认同感。”于是,不善言谈的崔东博要求自己变成“健谈的邻家小哥”。走在胡同里,认识不认识的,他都会尽量找话题打招呼,“大爷大妈慢点儿,前面施工呢。”“大姐,背包拉链开了,小心别丢东西。”不背法条,不拿架子,不卑不亢,崔东博慢慢摸到了一些工作方法。

80多岁的李奶奶住在天桥南里,她儿子曾因违法犯罪被崔东博抓获,之后被判了两年有期徒刑。抓人的那天,老人无助、绝望的眼神深深印在了崔东博的心里。此后,崔东博想去看看老人,问问冷暖,被老人礼貌地拒绝了。

崔东博经常看到老人在小区里捡拾废品,他就主动打招呼。起初,老人的回应是冷淡的。崔东博了解到,老人一生要强,一般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他打听到老人的老年卡需要补办,就主动带她去办理。老人家里的冰箱坏了,他也主动过去帮着修。一次次的关心让他和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后来李奶奶老喊我大孙子,我也叫她奶奶,经常去看望她。”崔东博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每次年节他去看完李奶奶,都要给自己的奶奶打个电话,因为这总会让他想起自己的奶奶,这里面有思念,也有对家人的歉疚。

去年3月,一位老大爷到派出所报案,说自己的自行车丢了。车子很旧,案值很小,老人对于自己报警的事显得有点过意不去:“我就是来试试,那个车子我骑惯了,好骑,老物件儿,也有感情了。”

崔东博带着民警认真查监控,查了半天,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骑着自行车消失在了黑夜的胡同中。胡同又窄又长,岔口也多,这家伙到底去了哪里?崔东博利用业余时间,一次次回到胡同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崔东博在一个小院里找到了这辆被盗自行车,并“守株待兔”将盗车贼抓获。

得知车子找到了,报案的老人十分高兴,这加深了崔东博对“群众事无小事”的认识:“有的居民甚至跟我说,你们警察破了多少亿元的大案,可能跟我们老百姓的关系也不大。但你们帮我们找到了丢的包、丢的自行车,我们就高兴得很。”

从那之后,崔东博对自己的警队提出了“非机动车盗窃案必破”的目标。今年以来,天桥派出所接报的盗窃非机动车案件全部侦破,多位事主表示要送锦旗感谢,都被民警们婉拒。

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也曾让年轻的崔东博迷茫。“做社区民警时我刚20多岁,却经常要处理夫妻打架、财产分割、妻离子散、遗产继承的人生课题,我常常觉得这太‘摧残’我了,我无力招架。”崔东博告诉记者,直到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名“醉鬼”,他改变了这种想法。

这名“醉鬼”大冬天醉倒在路边,附近居民报了警。崔东博和同事把他弄到派出所醒酒,却始终联系不到他的家人。事后,崔东博了解到,此人名叫马某,早前因工作受挫、婚姻失败一蹶不振,经常酗酒。从那以后,崔东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并开解他、关心他。慢慢地,崔东博的关心好像化开了马某心里的坚冰,他的情况渐渐好了起来。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还经常给崔东博打电话咨询遇到难题怎么处理。

做社区民警8年,崔东博意识到,当警察当好了,是在群众心里有分量的。在这个岗位上,他能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和影响他人,这也让他有了更大的动力和热情投入工作。因工作能力突出,崔东博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四次,荣获西城公安分局“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榜样”“红墙卫士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

图① 崔东博帮助辖区居民找到丢失的自行车。

图② 崔东博(左)和同事在社区巡逻。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供图

追问|“九九99九九精彩”重要听证会

原创 崔东博:“九九99九九精彩沉浸式”破解胡同小案

本文转自:法治时报

②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今年4月,崔东博走上了北京公安“杰出青年卫士”评选活动的舞台。台上高手如云,优秀的战友来自各警种:警务直升机修理师、无人机操控师、身怀绝技的特警、神秘莫测的网警……这一次,崔东博的心里没有打鼓。这份自信何来,他说,“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派出所民警,找我报案的也都是普通老百姓,但很多老百姓一辈子就报一次案,我日常要解决的并不是不足为道的小事。”

崔东博,31岁,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天桥派出所警务队副队长。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庞,颇高的“颜值”,8年里,这名小伙儿“沉浸式”成长在老北京胡同社区里,从被大爷大妈“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到“小伙子你真棒”“你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崔东博走过了长长的路。

刚到天桥派出所,崔东博人生地不熟。这里好多胡同,大爷大妈们说话聊天带着老北京的“范儿”,天生腼腆的他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下社区走访或者调解纠纷时,崔东博的“法言法语”屡遭碰壁,老北京居民压根儿不听他的,想打听个缘由始末都难。

刚开始,崔东博以为是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够,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咬牙通过了司法考试。随着跟居民接触得越来越多,他发现他们之间相隔的似乎不是那一纸证书。

“师父告诉我,天桥地区老住户多,他们不需要我念法条,更需要的是对我的认同感。”于是,不善言谈的崔东博要求自己变成“健谈的邻家小哥”。走在胡同里,认识不认识的,他都会尽量找话题打招呼,“大爷大妈慢点儿,前面施工呢。”“大姐,背包拉链开了,小心别丢东西。”不背法条,不拿架子,不卑不亢,崔东博慢慢摸到了一些工作方法。

80多岁的李奶奶住在天桥南里,她儿子曾因违法犯罪被崔东博抓获,之后被判了两年有期徒刑。抓人的那天,老人无助、绝望的眼神深深印在了崔东博的心里。此后,崔东博想去看看老人,问问冷暖,被老人礼貌地拒绝了。

崔东博经常看到老人在小区里捡拾废品,他就主动打招呼。起初,老人的回应是冷淡的。崔东博了解到,老人一生要强,一般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他打听到老人的老年卡需要补办,就主动带她去办理。老人家里的冰箱坏了,他也主动过去帮着修。一次次的关心让他和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后来李奶奶老喊我大孙子,我也叫她奶奶,经常去看望她。”崔东博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每次年节他去看完李奶奶,都要给自己的奶奶打个电话,因为这总会让他想起自己的奶奶,这里面有思念,也有对家人的歉疚。

去年3月,一位老大爷到派出所报案,说自己的自行车丢了。车子很旧,案值很小,老人对于自己报警的事显得有点过意不去:“我就是来试试,那个车子我骑惯了,好骑,老物件儿,也有感情了。”

崔东博带着民警认真查监控,查了半天,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骑着自行车消失在了黑夜的胡同中。胡同又窄又长,岔口也多,这家伙到底去了哪里?崔东博利用业余时间,一次次回到胡同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崔东博在一个小院里找到了这辆被盗自行车,并“守株待兔”将盗车贼抓获。

得知车子找到了,报案的老人十分高兴,这加深了崔东博对“群众事无小事”的认识:“有的居民甚至跟我说,你们警察破了多少亿元的大案,可能跟我们老百姓的关系也不大。但你们帮我们找到了丢的包、丢的自行车,我们就高兴得很。”

从那之后,崔东博对自己的警队提出了“非机动车盗窃案必破”的目标。今年以来,天桥派出所接报的盗窃非机动车案件全部侦破,多位事主表示要送锦旗感谢,都被民警们婉拒。

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也曾让年轻的崔东博迷茫。“做社区民警时我刚20多岁,却经常要处理夫妻打架、财产分割、妻离子散、遗产继承的人生课题,我常常觉得这太‘摧残’我了,我无力招架。”崔东博告诉记者,直到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名“醉鬼”,他改变了这种想法。

这名“醉鬼”大冬天醉倒在路边,附近居民报了警。崔东博和同事把他弄到派出所醒酒,却始终联系不到他的家人。事后,崔东博了解到,此人名叫马某,早前因工作受挫、婚姻失败一蹶不振,经常酗酒。从那以后,崔东博经常打电话询问他的情况并开解他、关心他。慢慢地,崔东博的关心好像化开了马某心里的坚冰,他的情况渐渐好了起来。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还经常给崔东博打电话咨询遇到难题怎么处理。

做社区民警8年,崔东博意识到,当警察当好了,是在群众心里有分量的。在这个岗位上,他能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和影响他人,这也让他有了更大的动力和热情投入工作。因工作能力突出,崔东博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四次,荣获西城公安分局“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榜样”“红墙卫士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

图① 崔东博帮助辖区居民找到丢失的自行车。

图② 崔东博(左)和同事在社区巡逻。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