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育苗这事是要干一辈子的!”女大学生化身“新农ai造梦工厂忘忧草人” ,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

视频制作:纵览新闻记者 于在洋 杨爽 马会波

纵览新闻记者 刘杰

“一共800筐33万多株苗,都是朝天椒,这是装的第三车……”4月24日上午10点,张莎莎正和工人一起装车。小脸、大框眼镜、低马尾,初次见面,很难将这个有着一张娃娃脸的人,与500亩的“农业王国”联系起来。正值春季蔬菜移栽定植旺季,张莎莎格外忙碌,对她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几番交流后,发现她带来的触动还有很多。

女大学生“跨行”当农民

张莎莎正在查看秧苗生长情况。纵览新闻记者 马会波 摄

34岁的张莎莎,是河北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在廊坊的一家企业上班。

“当时的工作还挺好呢!”对于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张莎莎至今想起仍是满意,“给总经理当助理,还干着艺术设计的活。”张莎莎说,大学学习的艺术设计,工作后能干与本专业相关的活儿,她十分满足。

“那时对农业的理解,还仅限于儿时记忆里的画面!”张莎莎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她的脑海里,家里种植最多的就是小麦和玉米。背着药筒打药,蹲在苗间拔草,她能接触到的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辛苦劳作。

成家后,她跟着爱人回到肃宁探亲。多次接触蔬菜种植后,她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知。

“原来农业生产也可以融入很多科技手段,而且好的秧苗是蔬菜产业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正是这个契机,几番思索后,2015年她和爱人回到肃宁,一头扎在自家合作社里当起了“新农人”。这一扎就是十年。

2亿株!十年翻了一番

张莎莎电话指导种植户栽种秧苗。纵览新闻记者 马会波 摄

知易行难。回忆起十年前迈出的那一步,张莎莎笑着慨叹:“挺不容易的……”

作为农业“小白”,张莎莎“跨行”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立足”。“农业不再是简单地低头种地!”她清楚地知道,“新农人”不仅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情怀,更要有“干一行懂一行”的本领。于是,她全身心扎在棚里,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从育苗技术,到田间管理。渐渐地,她从一个躲在人后害怕回答种植户疑问的“农业新生”,成长为一名令村民、客户都竖起大拇指的“育苗专家”。

“能钻研、敢创新!”这是种植户们对这个“小孩”的最多评价。目前,张莎莎已申请9项实用新型专利。在这个老龄化行当里,张莎莎的优势不再只是年轻。

对于发展,张莎莎目标明确——她要做的不只是培育出高品质种苗,还要改变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发展模式,用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管理,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她的带领之下,而今的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有高标准育苗温室10个,智能联动育苗室4个。通过与河北省植保站、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先后引进了全自动播种流水线、穴盘育苗等56项新技术,示范推广了圆茄、番茄、韭菜等200多个蔬菜新品种,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年育苗量从十年前的近一亿株发展到现在的2亿株。种苗销往内蒙古、辽宁、宁夏、海南、云南等全国十几个省区市,辐射范围2000公里。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局部俯瞰(航拍)。纵览新闻记者 马会波 摄

理想是青春永恒的号角。

张莎莎的合作社,现在已经是肃宁县蔬菜产业的龙头。而她仍一年四季都俯身扎在一线,像个“超人”一般,每天在一个个育苗温室和蔬菜大棚间穿梭。

“我微信步数每天都是一万多!”从育苗管理、技术创新到合作社经营、市场对接,采访的时候,张莎莎的电话没有停过,她的脚步也没有停过。

“累吗?”

“累啊!”

张莎莎擦了擦额头的汗,又立马说道:“但我觉得还不够累,还有太多没做!”

田间逐梦的十年,张莎莎有个信念一直深埋于心。“带着大家增收,是我想要的!”她语气坚定,“要有情怀,不忘初心!”

十年间,张莎莎和她的“育苗产业”都发生着质的改变。但不变的,是她十年如一日对农业的热爱和反哺家乡的乡梓情怀。

而今,张莎莎走出了一条以农民合作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吸纳社员600多人。2021年,张莎莎被全国妇联、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案例。

尽管从24岁干到了34岁,青春的朝气依旧在张莎莎的身上熠熠生辉。而她的农业产业化之路也越走越广、越走越远!

忙完这批秧苗后,张莎莎就得立马动身奔赴山东,参加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都要去学习了解这个领域里的先进技术和种植模式。”张莎莎语速飞快,“育苗这事是要干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