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末梢”变“枢纽”——“免费高清素材大全视频桥港时代”圆梦新世纪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从苏通大桥上北望,南通沿江港口巨轮靠泊,吊机林立、卡车穿梭。

时光倒转回40年前。1983年5月24日,巴拿马籍“格陵兰海”号远洋海轮装载着1.1万吨铁矿,靠泊在南通港码头。

这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南通港口的第一艘外轮,南通由此开启“拥抱世界”的新征程。40多年来,南通港由一个内河小港逐渐发展壮大为蜚声海内外的江海组合大港,货物吞吐量从1978年的306.5万吨增长到2023年3.4亿吨;集装箱业务从无到有,2017年即突破百万标箱大关,今年一季度,南通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8万标箱,同比增长57.5%,实现首季度“开门红”。目前,南通与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的312个港口通航,实现进出口贸易往来。

从空中俯瞰,南通南靠长江,东临黄海。一方面,奔流不息的“黄金水道”,带来饮水之源、灌溉之利、鱼米之裕,成就江海福地;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江海阻隔又导致南通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我国交通版图的“神经末梢”。

改变南通“南不通”,一代代南通人孜孜以求。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翻阅南通市委机关报《南通日报》老报纸,从一篇篇报道中,可以窥见南通交通点滴变迁——

1993年之后,随着崇海、通常、海太等汽渡相继建成,轮渡逐渐成为南通至上海和苏南车辆的主要通行方式。

1993年元旦,南通兴东机场实现首航。作为江苏最早通航的民用机场,尽管当时仅开通了至北京的航班,但足以让南通人感到飞升的自豪。

1996年,宁通高速(现名“沪陕高速”)全线建成通车,结束南通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将南通与南京之间的车程缩短至2个半小时左右。

2005年7月1日,南通人的“火车梦”成真了。随着南通至南京旅客列车开通,江海大地“腹”无寸铁的历史宣告结束……此后,“轨道上的南通”一路飞驰,拥有了更多“诗与远方”: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宁启铁路全线贯通、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建成运营,南通大踏步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成为国家高铁网沿海铁路大通道上承南启北的重要节点。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明确了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以上海为核心,南通联动苏州、嘉兴打造“1+3”国际门户枢纽集群。

从交通“末梢”到建设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通枢纽,如今的南通,已逐步形成公、铁、水、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公路成环成网,总里程达到1.7524万公里,未来形成“一环接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通浦东”的“三环七射”高速路网。

——铁路“两横两纵”,总里程达428公里,未来规划形成“高铁十字布局、普速环形放射、城际扇面拓展、市域环线江海联动”总格局。

——航道通江达海,总里程3207公里,形成“两横两纵”干线航道网络布局。

——航空吞吐屡攀新高,南通机场开通国际航线,通达38个航点,日均客运航班突破100架次。

在南通市档案馆库房里,静静躺着一本泛黄的《建国方略》,这是孙中山先生在1917年—1919年写成的巨著。早在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就这样为吕四港描摹蓝图:“吕四港者,将夹于扬子江北端处,建立渔港也。”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如今,《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东方大港”设想在长江入海口北端、南黄海之滨梦想成真,实现了向海图强的发展新跨越,朝着建设长三角世界港口群的宏伟目标挺进。交通先行,南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持续焕发新活力。

海陆空的入口和出口渐次打开。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沐浴在新时代的光芒下,南通拥抱世界,有了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