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一黄片3.0根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的“智造”精度

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全智能竖炉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

在汨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湖南湘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品质无氧铜杆生产加工车间,一根手腕粗的铜杆,经过数十道工序,被加工成了0.016毫米的铜丝,直径仅是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有色金属产业是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传统主导产业,铜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当前,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的前瞻布局在各地如火如荼,传统铜产业如何焕新发展?

“在铜加工领域,赚的都是加工费,科技含量越高、质量越稳定,附加值就越高。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企业将陷入低价销售模式。”湘联新材料总经理助理杨洁带领记者参观车间时说。

湘联新材料生产车间内,原材料区、连铸连轧区、精密铜线生产区一字排开,整个车间生产热火朝天,但看到生产线上的工人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曾经“铜花四溅”的场景,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杨洁看来,新质生产力能有效赋能传统产业,新质生产的“新”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

湘联新材料竖炉连铸连轧铜杆生产线,是目前最先进的全智能生产线,国内仅有两条,湖南是第一条。说起这条生产线的新技术运用,杨洁津津乐道:生产效率高,每月生产无氧铜杆2万余吨,年产25万吨;产品品质高,无论是电阻率、机械性能,还是可塑性能,T1标准铜杆相比T1标准都要好;自动化程度高,加料过程全部是智能系统控制,相比传统生产线节约人员三分之二,产品精度更有保证。而且,单位万元GDP每吨能耗只有8公斤标煤,仅占同行业70公斤标煤的百分之十左右。

“‘传统’并不等同于‘低端’,新质生产力能有效赋能传统产业,而看似‘旧’的传统产业,正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依托。”杨洁介绍,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了有色金属实现从初级材料到高端装备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作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庞大规模也为新兴技术提供多维应用场景,进而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市场和动能。以铜产业为例,铜产品不仅在机电制造、电力等传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

4月下旬,湘联新材料正式投产。在企业开工仪式上,国内多家企业纷至沓来,与湘联新材料签订产品销售协议。

按照国内领先的标准进行生产制造,锚定“数智新材料领域领军者、全球智能连接器”愿景,湘联新材料的目标是把企业打造成省内最大的铜基新材料基地、全国重要的铜基新材料产业聚集地。

把先进铜基材料产业链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湘联新材料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依托汨罗高新区中南汨罗有色金属工业新质生产技术创新实验室技术优势,不断丰富铜基材料高端应用场景。“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下功夫,传统产业必然也会‘老树发新芽’,重塑竞争新优势。”杨洁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自信。

本报记者 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