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个“缩影”勾引新婚少妇彰显中心城市担当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徐 晋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大关、常住人口超过3500万……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月16日,在“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南京专场,南京市市长陈之常以3个“缩影”为例,展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南京作为”。

第一个“缩影”是一个创业故事。“有一个甘肃小伙子,毕业于南京的高校,创立了‘苏青合伙人’青创服务生态链品牌,他把南京的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资源与长三角、都市圈城市深度对接合作。”陈之常说,“苏青合伙人”总部基地设在南京,同时在上海、淮安、滁州等地都搭建了平台。累计服务培育各类企业1500余家,同时联动长三角5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推动形成“研发在南京,制造在周边”的模式。

第二个“缩影”是一张图谱。“将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资源,集成到一张可视化的生态图谱上,目的是促进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精准对接。”陈之常介绍,推动长三角(都市圈)科技合作,目前南京已累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近3500项,服务企业超过4000家,促成技术合作成果近400项。

第三个“缩影”是一处载体。在南京和滁州交界区域,有一处“顶山—汊河”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集聚区,以南京江北新区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包含138家企业的配套完整、高效稳定的轨道交通产业供应链,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如何协同发展?作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的南京如何在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陈之常表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立足南京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路径是: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化科创飞地建设,优化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培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创新生态;实施区域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充分发挥好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更大范围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联动,以产业的协同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效联动的要素市场,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等“硬件联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软件协同”,以更加丰富、完善的功能,为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