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研究和教育”,天眼新闻文化频道采访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学术顾问、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陈玉平,探讨贵州傩戏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更好推动傩文化传承发展等问题。

陈玉平介绍,贵州的傩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庹修明、顾朴光等贵州学界前辈,在黔东北进行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工作时发现了大量的傩戏面具,认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之后贵州开始进行傩文化的发掘、保护、收藏、展览等相关工作。1987 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包括著名戏剧家曹禺、民俗学家钟敬文等名家前往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还举行了学术座谈会,认为傩戏面具对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重要价值,从此掀起中国研究傩文化的高潮。

普定高台地戏。普定融媒体中心供图

第五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后,贵州省国家级傩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至7项 ,包括彝族“撮泰吉”、安顺地戏、德江傩堂戏、 道真仡佬族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金沙庆坛、 贵州阳戏;省级名录达到30余项,包括傩戏、地戏、阳戏、梓潼戏、文昌戏、庆坛、 傩绝技、傩面具制作工艺等。贵州的傩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类别丰富,这对傩文化类非遗的保护、收藏、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考量,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存在的作用和价值就越显突出。

陈玉平认为,傩戏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撮泰吉、傩堂戏、阳戏、庆坛、地戏等多种类型,中途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及各地本土文化元素等,比如地戏传统内容多为《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它带有军傩跃兵示武、振奋士气的本质,动作刚猛,伴乐勇壮,又带有屯堡人绵延数百年的思乡之情。屯堡周边的布依族村寨也学来了地戏的唱跳方法,配之以本族的服饰,其中的仪式环节常用布依族语进行演绎。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傩戏面具鼠标垫。

在我国古代,傩戏的流行面很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有流传。今天,全国很多地方仍有傩舞、傩戏传承,比如安顺的地戏表演,具有祈福纳祥的功能,但唱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多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内容,这在全国范围都是很罕见的。傩文化的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追根溯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韩国安东国际假面舞节活动现场。活动官网供图

近些年,贵州在推动傩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如在遵义道真县以“傩文化+仡佬族文化”为核心打造的中国傩城等,但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比如,韩国安东国际假面舞节是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以世界的假面具和假面舞为主题,自1997年开始每年定期举行的大型节庆活动,每次持续10天,至今已经举办27届,活动主要内容为多国假面舞表演、假面剧表演、观众假面舞竞赛、假面游行、假面创作大会、当地民俗游戏体验等,每年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陈玉平认为,“虽然贵州也举办过类似的面具文化节,但并没有坚持办下去,未产生连续性的品牌影响力。下一步还需要主管部门、文化研究协会、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提供政策、资金、营销推广等支持,才能让傩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走得更远。”

德江县民族中学学生们做“傩韵操”。德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陈玉平看来,傩文化的推广要注重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他告诉记者,德江县民族中学的大课间活动中,同学们做的就是由傩戏表演动作+土家族舞蹈融合创作而来的地方特色十足的“傩韵操”,深受师生欢迎。“在傩文化推广过程中,要继续挑选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开发,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立超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披露_迈开腿尝尝你的草莓是什么味道的_全面揭露发展信息”

原创 国际博物馆日丨陈玉平:加大贵州傩戏研究力度 迈开腿尝尝你的草莓是什么味道的推动傩文化研究成果转化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博物馆致力于研究和教育”,天眼新闻文化频道采访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学术顾问、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陈玉平,探讨贵州傩戏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更好推动傩文化传承发展等问题。

陈玉平介绍,贵州的傩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庹修明、顾朴光等贵州学界前辈,在黔东北进行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工作时发现了大量的傩戏面具,认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之后贵州开始进行傩文化的发掘、保护、收藏、展览等相关工作。1987 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包括著名戏剧家曹禺、民俗学家钟敬文等名家前往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还举行了学术座谈会,认为傩戏面具对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重要价值,从此掀起中国研究傩文化的高潮。

普定高台地戏。普定融媒体中心供图

第五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后,贵州省国家级傩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至7项 ,包括彝族“撮泰吉”、安顺地戏、德江傩堂戏、 道真仡佬族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金沙庆坛、 贵州阳戏;省级名录达到30余项,包括傩戏、地戏、阳戏、梓潼戏、文昌戏、庆坛、 傩绝技、傩面具制作工艺等。贵州的傩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类别丰富,这对傩文化类非遗的保护、收藏、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考量,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存在的作用和价值就越显突出。

陈玉平认为,傩戏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撮泰吉、傩堂戏、阳戏、庆坛、地戏等多种类型,中途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及各地本土文化元素等,比如地戏传统内容多为《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它带有军傩跃兵示武、振奋士气的本质,动作刚猛,伴乐勇壮,又带有屯堡人绵延数百年的思乡之情。屯堡周边的布依族村寨也学来了地戏的唱跳方法,配之以本族的服饰,其中的仪式环节常用布依族语进行演绎。

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傩戏面具鼠标垫。

在我国古代,傩戏的流行面很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有流传。今天,全国很多地方仍有傩舞、傩戏传承,比如安顺的地戏表演,具有祈福纳祥的功能,但唱的是中国古代二十多部历史演义小说的内容,这在全国范围都是很罕见的。傩文化的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追根溯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韩国安东国际假面舞节活动现场。活动官网供图

近些年,贵州在推动傩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如在遵义道真县以“傩文化+仡佬族文化”为核心打造的中国傩城等,但想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比如,韩国安东国际假面舞节是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以世界的假面具和假面舞为主题,自1997年开始每年定期举行的大型节庆活动,每次持续10天,至今已经举办27届,活动主要内容为多国假面舞表演、假面剧表演、观众假面舞竞赛、假面游行、假面创作大会、当地民俗游戏体验等,每年带来的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陈玉平认为,“虽然贵州也举办过类似的面具文化节,但并没有坚持办下去,未产生连续性的品牌影响力。下一步还需要主管部门、文化研究协会、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提供政策、资金、营销推广等支持,才能让傩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走得更远。”

德江县民族中学学生们做“傩韵操”。德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陈玉平看来,傩文化的推广要注重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他告诉记者,德江县民族中学的大课间活动中,同学们做的就是由傩戏表演动作+土家族舞蹈融合创作而来的地方特色十足的“傩韵操”,深受师生欢迎。“在傩文化推广过程中,要继续挑选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开发,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立超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