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希望这门vivo黄色软件免费下载手艺能世代相传”

本文转自:汉中日报

收徒数百个,多次在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当老师。73岁老篾匠彭富轩说——

“希望这门手艺能世代相传”

本报记者 朱媛媛 李佩蓉 文/图

“老师傅,你可让我好找啊。”在汉台区将坛路一个竹编摊位前,市民张先生惊喜地说道。两年前,他买了一套筲箕创意挂件,非常精美可爱,一直想再买一套,可再也没碰到过。这次又偶然遇见,他立即留下了摊主的联系方式。

摊主名叫彭富轩,是一位73岁的老篾匠。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他半生都与竹编为伴。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老百姓需要的各种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也编织着自己的人生。

送走张先生,又迎来其他顾客。虽然半个月才摆一次摊,但竹编成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收摊后,记者跟随彭富轩来到他的家中。

一进门原本餐厅的区域被他当作了工作间,摆放着竹子、藤条以及年代久远的工具。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已经完全融合,空气中散发出竹子的清香和艺术的气息。

只见彭富轩不紧不慢地走到“工位”前忙碌起来。他一边把竹子刮青、破节、剖片,用刀再切割成薄薄的竹篾,一边说:“竹篾的薄厚和大小要根据做的物品来决定,编织时力度的掌握很关键。”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他手上的功夫却一点儿都不含糊,无论是粗重的毛竹、坚韧的竹条还是薄软的竹片,在他粗糙却灵巧的双手里都变得十分“听话”。

“干我们这行的,手艺都是老师傅一代代传下来的。”说起自己的手艺,彭富轩脸上满是自豪,一边快速翻转着竹条,一边说起了他和竹编的“缘分”。

“以前在农村,竹器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篾匠比较吃香。我小时候很喜欢这些东西,十几岁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习。”自小手巧的他,不仅肯学好问,还爱钻研琢磨,十四岁就掌握了这门技艺,从此家里就有了用不完的簸箕、箩筐、筛子。

靠着竹编手艺,彭富轩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篾匠。

参加工作的30年间,空闲时候他还是喜欢做些竹器。2002年退休后,他迫不及待地捡起老手艺,专心当起了篾匠。

有好看的图案、他推敲细节,有时新的款式、他反复琢磨……买过他东西的顾客都说彭篾匠编织的物品不仅实用,还兼具观赏性。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找他学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时代变迁,竹制品渐失市场,篾匠的身影在消失,传承乏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彭富轩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前前后后收了数百个徒弟,有50岁的残疾人、摆摊谋生的越南籍妇女、退休后培养爱好的老年人……他还多次受邀去县区,在脱贫劳动力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当老师。

“竹编是一门辛苦枯燥且细致的活,所以学会手艺后坚持干这行的还是少。”对于竹编手艺的传承和未来,他多少有些无奈。

与竹编为伴的岁月里,一个凳子、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双巧手,一件件竹器在他的手下诞生,日子也在翻飞的竹条间悄悄溜走。“竹编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希望这门老手艺能世代相传。只要干得动,我会一直编下去。”彭富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