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濒临灭绝”到年产值上百下载叼嗨亿元,宁德持续书写“国鱼传奇”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刘晓宇

5月17日,走进位于宁德市蕉城区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忙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在这里,我们运用芯片和大数据技术,让大黄鱼‘优中选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鹏教授说。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选取大黄鱼的基因样本。

作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海水鱼类,大黄鱼曾居我国海洋“四大渔业”之首。20世纪70年代前,平均年捕捞量约12万吨,但因过度捕捞越冬群体,致使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

30多年来,宁德市通过科技支撑、品牌优先、提质养殖、做深加工、拓宽市场等举措,宁德大黄鱼已从濒临灭绝的物种发展成为如今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富民产业,不断续写大黄鱼的“国鱼传奇”。

然而,每年秋末、春初,是大黄鱼群“白点病”的多发时期,也是养殖户们最头疼的时候。“一旦感染,死亡率少则三成,多则九成,损失惨重。”从事大黄鱼养殖30年的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维德说。

破解病害困扰,让大黄鱼体质更好、更抗病,是徐鹏的研究重点。2016年,徐鹏回到母校厦门大学任教,确立了以海水养殖鱼类良种选育为应用研究方向。“我们和宁德企业合作勇闯‘无人区’,用全基因组选育的方法,将抗刺激隐核虫大黄鱼选育作为第一个选育方向。”徐鹏说。

具体咋做?手指巴掌大小的黑色晶体,“简单来说,我们将大黄鱼的基因密码都刻录在这里。”由二氧化硅制作而成的小小芯片上,分布着几十万个DNA探针。将从鱼鳍中提取的DNA放在芯片上检测,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黄鱼几十万个基因位点的信息。“这些基因位点,就是抗性大黄鱼的‘遗传密码’。”徐鹏说。

由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大黄鱼育种芯片。刘晓宇 摄

科技的助力,让大黄鱼海量基因型准确鉴定的效率大为提升,大黄鱼的“遗传密码”得以解开神秘的面纱。

2021年底,宁德市大黄鱼育种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完全国产化、自主可控、经济高效的“宁芯3号”液相育种芯片。截至2023年底,已在省内外11家大黄鱼育种单位推广应用,检测量超过16000份,实现了大黄鱼基因组育种的全面“芯片化”,大大推进大黄鱼良种选育的高速发展。

如今,福建省通过实施水产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基本成型,全省拥有50多个种业创新优势团队,100多家企业直接参与良种研发培育,培育20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品系,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大幅攀升。

在官井洋大黄鱼养殖基地,水美鱼肥人欢笑。刘晓宇 摄

夜幕降临,行走在位于三都澳的大黄鱼养殖基地,正是海上渔排最热闹的时刻。只见一张张网撒向海面,渔民合力拉网,瞬间就有成百上千条大黄鱼在网中扑腾,随后经过简单分拣,被投入装有碎冰和海水的泡沫箱运往码头。凌晨两三点后,这些大黄鱼将出现在福州的海鲜市场,24小时内便可到达全国大部分地区。“现代化的深水大网箱,加上体质更健康的鱼苗,深海湾成了聚宝盆。”尤维德笑得开心。

如今,宁德大黄鱼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宁德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鱼人工繁育和网箱养殖基地。2023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均居全国前列。